木岸上花灯 添财又添丁
2024-02-22 16:58:00 浏览量:
14491
华通社广西柳州2月22日电 (记者老付 特约记者杨永雄 刘亚保)今天,正月农历十三,是客家人的上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木岸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曾广冠公裔孙们300多人在曾家宗祠里举行上灯仪式。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作为非遗文化的“上灯”是客家宗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各个客家村落都会举行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开展祭祖、慰祖的系列上灯活动。一年一度别具乡情韵味、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成为客家人寻找身份认同的纽带,寄托了家族兴旺发达、求添丁吉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上灯习俗经过近300年的世代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客家民俗文化,被列为广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花灯(谐“新丁”),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上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因此,客家人的“上灯”仪式承载着客家人传宗接代、繁衍昌盛的愿望。
木岸广冠公祠堂的偏房原先是十几间的泥瓦房,由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去年清明时,曾小权组织在外工作的族人座谈,随后,在曾小平、曾瑞玲、曾瑞强、曾令康、曾妮、曾嵘、曾杰、曾莉、曾令城、曾祥发、曾祥福、曾德龙、曾令夫、曾茂荣等人的带动下,曾氏广冠公裔孙出钱出力,曾令科、曾令海、曾顺德、曾云远、曾俊红、曾俊超、曾令忠、曾令秋、曾令波、罗秀句、刘桂凤、曾德威、曾国文、曾国平、曾德云、曾亚飞、曾德就、曾阿强、陈宪明、曾德飞、曾德良、曾瑞亮、曾志华、曾德波、曾德新、曾德宁、曾令宽、韦先瑶、曾令夫、曾瑞廷、曾德强、曾树德、曾德雄等人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修缮祠堂……
经过几个月的修缮,整个祠堂的式样没变,原来十几间的泥房现在全部打通,换上红砖、树脂瓦,钢架也代替了原来用木头做的台栌、桁条。修缮后的五间头的祠堂,既宽敞又明亮,在外做实业的曾令夫把茶具、投影机拿回祠堂的偏房装起来,让它立马从丑小鸭变成天鹅。
外嫁女曾花,不但捐了两个石狮子摆在祠堂门口,在得知修缮祠堂偏房的消息后,专程从柳州市区的二桥头住地将10000元现金送回村里。
据曾小权、曾令科等人介绍,以前扎花灯,人们要用竹篾来编制花灯的里面两层,外层是用线串起一串串的花吊起来,因此,制作一个花灯至少要三五天,近年来,人们用不锈钢来代替竹篾。前天,木岸村广冠公裔孙们扎花灯,原先计划十几个人要做两天,结果来了四五十个人,一天就扎好了花灯,这个花灯外圈24串花串,每串2.16米长。
前天(20日),罗秀句、覃秀荣、张运凤、韦玉兰、覃秀兰、韦先瑶、何慧荣、邓运召、韦献菊、莫结芳、刘桂凤、杨寒梅、覃碧蕊等村里的妇女们泡了50斤糯米来包三角粽,昨天(21日)又做了6锅的豆腐,可以说,上灯活动是男女老少齐上阵。
虽然客家人的“上灯”活动就是“迎新灯----下旧灯----上新灯”,但是整套流程做完,却是寓意非常,仪式感满满。
生活需要仪式感。今天上午9点多钟,在木岸村路口,曾亚强老人用麻介话高声喊道:“锣鼓鞭炮响连天,今天双狮来接灯”,几个年轻后生就在双狮欢舞和车马舞(非遗民俗舞)的欢送下将新“灯”迎回祠堂。
此时,虽然阵雨唰唰地下,但是,在宽敞的祠堂里,二三十个儿童刚刚跟随大人上香祈福,就诵读曾氏祖训和曾氏家规,而车马舞等舞蹈和客家少年班拳棍以及客家大刀等武术表演也让众人举起手机咔嚓咔嚓拍不停……
在刚刚修缮一新的祠堂偏房,300多平米的地方,分区设置了包粽子、做汤圆、剪纸花、酿辣椒等活动体验区域,让村民和前来参加体验活动的市民一展身手。
柳州市育柏森林幼儿园的带队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她们带了15个幼儿到这里体验客家民俗上灯节,幼儿们对做汤圆很感兴趣。
木岸村80岁的曾祥忠老人对记者说,今天真是风调雨顺,新灯迎回祠堂才下雨,如果没有这个偏厅,就装不下这么多人,也就没办法搞活动了,所以讲(修缮祠堂)这件事做对了……
自1756年客家人曾勋从广东迁到古时柳州“一都”开始,“抢旧灯”就是在“下”旧灯时抢“灯”上的花回去放在床头,来年就会添丁,因此抢得越多越高兴,加上这个环节还有两个狮子边舞边撒红包,现场的欢呼声是一波接着一波。
中午11点50分,随着曾亚强老人“老人添福又添寿,后生添财又添丁”的喊声刚落,新灯升上了祠堂上厅。
作为今年“头丁”的父亲,曾令城(右)自然要抱着儿子与新“灯”打卡。
今天,木岸村广冠公裔孙的“上灯”活动也被柳州市柳江区作为“春到万家---闹元宵”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经市、区文广旅等部门和镇、村文明实践站在相关平台的宣传和推送,吸引了不少市民到现场,亲身体验客家人的“上灯”习俗,就这样串起了文旅发展链,让乡风文明活起来。
责任编辑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