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侨屋,江门启明里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1-11-04 06:45:51  点击:25286  属于:中国新闻
 香港大中华通讯社讯|  【记者 爱钦】
 

      步入江门市蓬江区启明里的大街小巷

      踏着被脚步磨得平滑的青石条

      你能想象到脚下的路

      在六百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吗

      经过岁月的海浪洗刷

      冲积出一片沃土平原

      才有了现在的启明里
 


      寻常巷陌中升起的人间烟火

      用残存的旧建筑

      告诉我们

     这里曾有着老江门的记忆
 


启明里的前世

      启明里随处可见的侨屋

      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

      旅居新西兰的华侨集资组建集成置业公司

      在石湾村附近置地所建的房

      华侨黄黎阁先生首建4座三层楼房

      ——“启明楼”

      (现启明里39-42号)

      而这也是这片区称为启明里的缘由

      随后,归侨相互介绍在这里购地建房

      其中以新会崖西黄、李等姓归侨居多

      民国十五年(1926年)

      本地商人以唐富德的名义集资成立大成公司

      购置启明里一带的鱼塘葵园

      将其平整为宅地,取名南芬里

      以抽签形式逐段卖给归侨、侨眷建房
 


 
      启明里和南芬里

      是华侨回国建房的第二阶段

      已是民国时期

      房屋外观在传统岭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

      大量融合了西方的圆柱、拱券等元素

      结构上多为水泥混合结构,以青砖堆砌

      而门、梁等则是木料

      整体结构轻巧通透

      淡雅素净而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
 



 
      作为当时的高档小区

      启明里有围墙围着

      有专门的小区更夫、更楼

      较五邑其他地方的治安良好

      是华侨归来安家立业的避风港

      如今,历经沧桑的启明里、南芬里

      绝大部分老建筑

      仍依然保持住昔日的中西合璧

      风格独特的侨乡建筑特色风貌

      见证着江门市的城市变迁

      成了我们追溯华侨史的重要载体

      同时,是华侨建筑的瑰宝
 


启明里的今生

      启明里、南芬里区域

      现位于江门中心城区,属于老旧小区

      区域内房屋多为上百年的历史建筑

      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

      很多房子内部显得破旧不堪

      外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落现象

      部分房屋被鉴定为C级甚至D级危房
 


      房屋基础设施落后

      地下排水管道破损严重

      污水横流现象时有出现

      三线乱搭建行为突出

      公共环境卫生较差

      因启明里、南芬里地理环境优越

      侨乡建筑特色突出

      已开始吸引了一些特色饮食、

      文创产业和经营古董字画的商家进驻

      文旅产业的萌芽初现

      经统计,现有文旅特色商铺近20家

      这些产业由商家自发形成

      但布点分散,业态缺乏统一布局
 



部分业态




启明里的新生
 
      做好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内街里巷地下吸排水重新铺设、三线等管线下地、地面道路重修;建设市民休闲广场;历史建筑物修葺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营造宜居宜商环境,为今后业态打造提供硬件基础。
 

      打造业态建设,激发街区活力

      启明里、南芬里建筑物非常具有历史韵味,适合作为文旅产业的载体,以后将通过“空间活化、产业活化、人文活化、改造时序”四个策略着手改造。改造秉承“修旧如旧、合理翻新”的理念,做好历史街区各项配套服务,后期将引进历史展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创意SOHO、孵化推广等主题的复合业态,延伸产业服务链条,带动历史街区综合效益提升。
 

 
      故里寻根忆往事 凤凰树下诉乡愁

      对历史建筑物要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合理翻新,修复基础元素,存表修里,提升内部空间,并注重建筑外立面与公共空间环境融合与提升改造,局部留旧置新,融入新时代元素。

      以侨乡文化为主题,以故事挖掘为抓手,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启明里南芬里等华侨屋项目,基本每间屋都有故事,如启明楼、黄金屋、报纸屋等都有引人入胜之处。海外华侨落叶归根,重回旧地,故里寻根,凤凰树下忆往事,青砖小巷觅足迹。
 
城市不会主动泄露自己的过去

街道也会将自己的记忆隐蔽

启明里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活化

让泛黄的记忆画卷

不仅在记忆中珍存
 
启明里






  由黄黎阁先生所建的4座3层楼,如今也叫启明楼。这座四联排的楼是启明里最大、最有特色的房屋,当时算得上是豪门大宅。


      智慧•四季凉如春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用来形容华侨房子的冬暖夏凉那是再恰切不过了!

      阴凉世界,四季如春,是走进启明里68号的第一感觉。

      的确,启明里位于蓬江大桥的一侧,房屋的建筑可说是代表了当时江门最先进的民居建筑水平。

      这里的主人赵崇耀老人告诉我们:“由于我们这种华侨房子的设计很先进,楼距开阔、门厅高深,所以通风透气,一年四季都是清凉世界。我在这里住了66年,从来就没有用过空调。以前,我们家用葵扇,后来人多了,就用一两台简单的电风扇就可以。直到前几年我把老房子地下首层改成唱粤剧的乐社私伙局,几十人一起聚会交流,为了散热,才安装了空调,但也是耗能最小的一匹的空调。”
 

启明里不少老屋修葺一新,这里也成为一些单位、企业的指定影视拍摄基地。

      风雅•诗词并雕花

      侨乡的青砖大屋通常进门有“三件头”:吊脚扇门、趟栊和大木门。

      启明里一带的青砖大屋,虽属近代建筑,但又有些与众不同。

      一幢楼住着两户人家,通常说的三墙两屋,这种房子不宽,但很深,尽深通常在12米以上。

      一进门就是客厅,一条长长的走廊,连着后面的厨厕,而卧室则在厅和厨房之间,通常用满洲窗间隔。从布局上看,厅和厨房活像眼镜的两个镜框,江门人称之为“眼镜房”。这些青砖大屋的内部设有朝厅、天井、廊、大厅等,格式大同小异。

      大厅内有一道屏风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虽年久褪色,但依然古朴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4间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极具文化内涵。

      启明里38号,大门和窗户被砖块全部砌上。原来,由于这些屋子被人偷走了栊门和窗子,屋主才被迫这样做的。栊门一般用料都是厚重的柚木,一件价值都在十万元以上。

      38号旁边有一圈围墙,为什么没有修成房子呢?据说,此处原是作为花园,因主人移民后,闲置撂荒,现都看不到任何花草。

      解放前启明里曾有一座更楼,若有盗贼,值守的人会一家一户的通知,遗憾的是,解放后江门扩建道路,更楼被拆。

      启明里、南芬里、迦南里等虽无商业区的繁华和热闹,却有郊野之宁静和悠闲,堪称天然独特不可多得。

      历尽岁月沧桑,华侨村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惟有那青砖墙,依旧矗立,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成为华侨村落最醒目的标志,最具价值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