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迟早得来
来源: 非洲时报   日期:2019-01-10 23:03:36  点击:11837  属于:世界经济
     文:章建民

    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远比我想象要快得多。面对经济的下行,无论是领导人,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央行、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其焦急的心态,远比普通人要强得多。领导人在媒体不断发表文章,各种稳定经济的会议陆续举行。冬季里,鼓动经济发展的暖风不断地吹,似乎还是印证了当年邓小平同志所言,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的诊断。

 

    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前几天给中小企业普惠性金融的基础上,这次要给中小企业普惠性减税。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各级政府负债过快过重情况下,国务院这次又部署加快发行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仅此这点,就是告诉人们,各级政府今年的投入绝对会高速增长。

    无用多言,一切似乎已经完全明白,中国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已经是重中之重,比如投资如何扩张?消费如何拉动?出口如何增加?再比如就业如何稳定,金融如何稳定?房地产如何稳定?无论是老的“三驾马车”,还是科技创新,还是多重稳定都将影响中国经济,而且不仅要当下的稳定,更要让预期稳定,让企业家有投入信心,让老百姓对未来充满信心。

    而对于高层为保持经济增长所采取的举措,细心的人们应该发现,最大莫过于宽松货币政策了,因为这个政策对于中国而言,2008年的4万亿,大家至今记忆犹新。其实,虽然当时的4万亿,与目前的宽松或者说放水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是,从货币投放上而言,我认为区别不大。对于放水,我早在去年年中,就预测过,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一定到来,虽然,目前比我预想的要早些,但还是没有办法抵挡住经济下滑的担忧。

    2019元旦刚过,中国央行宣布降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官方的消息称,总的货币投放量将超过1.5万亿。

    2018年央行已经四次降准,这一次降准并不出人意料之外。地球人都知道要降准,问题在于降准是否有用。如果从刺激经济角度,收效可能不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刺激的子弹,在过去已经打完了。

    当下宽松为何作用不大?每一次货币宽松,外界都会大呼“放水”或者“印钞”,对于房地产或者股市也颇多看好声音。这是一种经验的观察,宽松与上涨之间逻辑关系,其实并不像多数人想得那样。

    再回到中国的当下经济现状,元旦期间,我回老家,与一些上市公司的企业家进行接触,从他们给我信息看,经济的现状其实远比我知晓差得多。现实是最有说服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到底如何呢?走访的这些企业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行业单打冠军,有的是大型集团公司,也有的是跨国企业,一个整体感觉,一年来经营远没有外界说的喜闻乐见,但也没有些人说得倒闭潮。企业的经营业绩普遍下降,日子普遍难过,许多企业真实的销售和利润下降幅度都在30%左右,其景况比2008年更差。一位从事海外化妆品包装生产的企业家告诉我,他们企业,2018年在全市行业中获得第一,这是万万没有料到了。因为往年他们企业在行业只能处前5位,不过实际业绩他们公司也是下降了20%,说明一个原因,就是其它企业下降幅度远远超过他们。

    在我的走访中,企业家不约而同用“冷”形容当下中国经济。一位发达地区的县领导向我感叹,对于经济的趋势,他感受是有些迷茫。

    当然,经济的“冷”绝不是人体的感觉而已,更不是少数企业的感受,也不是仅仅发达地区的感受,全国的经济数据确实透出寒意,无非这数据没有笔者实际在企业走访中哪些惨淡。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首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逐季放缓,第三季度6.5%的增幅更回落到近10年新低。

    今年以来,一个非常让人思考现象,其实很少有人提及,为什么偏偏哪些三令五申要去库存、去产能的行业和产品,今年却赚得盘满钵满,比如如钢材和水泥价格,上涨幅度高得令人刮目相看。

    股市或者房地产,都是金融资产,其价格之所以可以上涨,本质在于实体经济提供的支撑。过去宽松之所以有效,在于中国金融化过程中,实体经济始终能够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回报,是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有效的货币政策。而当实体经济难以支撑,甚至货币流入实体经济越来越少,或者干脆难以流入时,那么,再放水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反而炒热资本经营。

    实际上,宽松政策并非永远有效。宽松货币政策,或者所谓印钞,有其作用力边界。这其实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如果印钞有效的话,多数国家都会印钞,印钞有效的前提,其实在于经济自身活力。

    也就是说,当经济繁荣时刻,央行应该刹车,当流动性消失时,央行应该成为最后贷款人,但是当经济低迷的时刻,央行是否可以成为“推动绳子”的人呢?我认为很难,典型案例中,日本陷入失去二十年之后,多少次希望通过印钞扭转通缩、提拉经济增速,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以央行2018年11月数据为例,大家最为关注的广义货币(M2)来看,余额181.32万亿元,同比增长8%。相当于2012年的一倍。狭义货币(M1)余额5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粗略地讲,M1为银行活期存款,代表企业与家庭准备动用的资金,M1增速远低于M2折射出实体经济扩张意愿的缺乏,而没有扩张意愿,就不会有投资与经济高增长。

    简单粗暴地说,在经济下行的通道中,钱没有被烧掉,但确实会消失:欠债是要还的,还债,也就是钱的滅失。

    经济往往被划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事实上整体经济背后都存在信贷推动,整个经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银行系统,每一个经济组织都参与到信用的创造中去。当经济活跃,信用增加,钱随着债务合约的达成而无中生有地诞生;而当经济低迷,信用紧缩,钱确实可以有变无——“印钱”的不仅是中央银行,而且是各个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更有无数企业与个人参与其中。

    钱变少了的时代,意味着机会在变少。从社会角度来观察,意味着一个新的中长期的趋势正在形成,那就是软阶层社会的到来,以往快速的阶层跃升成为过去,阶层软化正在到来。

    如果宽松货币无法刺激经济,那么扩大基建开始是否可以达到目的?据报道,随着经济减速压力增大,最近一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批复了多个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高铁建设项目。据上证报粗略统计,这些项目涉及投资总规模超9300亿元;而一些省市机场建设正在加紧提速,有个沿海省也就是11个地级市,今年开建机场多达到11个,而明明许多地级市本来就有机场。基建投资固然有拉动当期GDP之功效,却并非没有代价,当年4万亿大手笔刺激之后,中国经济增速走上延绵不断的下滑轨道,并非没有缘故。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已经印证在一年前还在提去产能的钢材、水泥等建材行业,一位多事混凝土生产的公司老总告诉我,去年混凝土每吨单价涨了至少一倍以上,但还是供不应求。而另有媒体报道称,去年还是去产能的行业利润都是出奇得好,许多企业利润反而一倍多,而哪些要鼓励的科技产业,去年经营却不景气,利润也只是略有增长。

    归根到底,一个投资项目只有在具备合格投资回报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否则,代价将会是沉重的。然而,各地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机场和高铁、高速之类的投资,回报几乎不可能,许多西部修建高铁,过路费连维持收费员工工资都难,更何况投资回报了。一位专家有过调查,中国目前的基建项目回报率滑落到可怜的水平,许多项目只够支付项目投资利息成本的一半。

    再来说减税,去年以来喊声越来越高,确实也有的实质性减税,比如个人所得税的6项抵扣,然后,一个问题再现,持续减税,中国官方维持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40年来的积蓄,差不多已经化完了,对外援助要钱,发展科教事业要钱,东北振兴要钱,西部开发钱,脱贫要钱,社会保障提升要钱,社会稳定要钱。如果持续减税,钱从哪里来?其实从中国经济结构分析,还是非常脆弱时期,远没有我们相像如此美好,我们许多发展是在原来开放度极其低下,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社会保障相当低下,劳动力价格相当低下,资源价格相当低下,环境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我们拼的是廉价的环境、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本,拼的是法制不完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而如今世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也已经不是三十年中国,也不是二十年前中国,所以,持续减税可能性不大。没有活动,没有新的增长点,要抑制经济下行,可谓难上加难。

    我以为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惟一办法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大激发民众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