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燈龍”,南安英都拔拔燈
2025-02-10 17:55:56 浏览量:
10412

華通社南安電 對於福建省南安人來說,正月初九註定是一個重大且忙碌的日子,家家戶戶不僅祈求平安順遂,還會共赴一場專屬於家鄉的年俗盛宴——拔拔燈。
作為中國九大燈會之一,南安英都拔拔燈的起源可追溯至古時縴夫的拔船活動。粗繩如龍,系燈如星,壯丁負繩如牛,弓身前行,再現了縴夫逆流而上的場景。700多年前,陳姓船夫巧思獨運,創造性地將拉纖之力融入遊樂之趣,化勞作於藝術;後有洪氏族人及英都百姓薪火相傳,通過拔拔燈,把英都人頑強奮鬥、抗爭以及他們向天祈求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交織,流傳千古。

“今年的拔拔燈活動共有27支燈陣、1萬多人參與,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安英都拔拔燈代表性傳承人、南安民俗專家廖榕光向記者介紹,各宗支房份都會事先準備長度近百米的粗長纜繩,再由該房村民帶來各式燈籠齊掛纜繩之上,每個村落的燈繩上可懸掛百餘盞燈,稱為“一陣”。燈陣的長短視該房人丁多少而定,燈陣長即顯示該房份人丁興旺。華燈初上,昭惠廟前鼓樂喧天,火花璀璨。27支燈陣陸續在此“會燈”,穿插著大鼓吹、車鼓舞、花鼓唱、刣獅等富有閩南特色的表演,仿佛是英都各房份日子紅火的一次“大檢閱”。視線所及,盡是攢動的人頭和各式各樣的花燈:平安、進財、添丁、興旺……燈上字眼趁著喜悅紅光,映在一張張虔誠的面孔上。

燈陣會齊後,拔拔燈隊伍正式出動。只見每陣的燈首胸前縛扁擔肩負大繩,弓身拉動燈陣向前行進,後面數十人,或年輕力壯,或經驗豐富,緊扶燈繩呼喊著快步緊跟。伴隨著整齊響亮的號聲,燈陣緩緩啟動,猶如一條條被喚醒的“火龍”,在夜色中蜿蜒舞動。
參加拔拔燈是個體力活,燈首自不用說,統籌著百來個拔燈者的步調,中游的護燈人也要保持靈活,行至拐彎處必須提前換個方位,使盡全力不停地把燈繩往外拽,保證燈隊不被牆角卡住。人們的額頭上很快冒出層層細汗,在這場人與燈、繩的角力中,卻不見有誰放慢前進的腳步。

“ 各人手提花燈奔跑遊行,不是更自由自在嗎?”擁有70年拔燈經驗的廖榕光笑著說,最初他並不理解為什麼把幾十號人和燈籠“拴”在一起,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年近八旬的老農民洪本移指著幾乎是匍匐行進的拔燈領頭人說:“你看,拔燈像不像拔船啊?”一句話點撥了他的思緒:這不就是活脫脫的拔船人勞動場面再現嗎?
宋元時期,英都鎮的母親河英溪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內河驛渡之一,由於英溪水流湍急,河段彎曲,當時居住于此的陳姓船夫逆水行船時需要拉纖,粗大的船纜在他們的肩上磨出血來卻不自知。為祈求航運順利,船工們都會到董林碼頭拜祀。拔船淡季或逢年過節時,村民們也把日常拔船的形式與節慶燈會相結合,拔拔燈活動應運而生。到了明朝,洪姓族人在英都繁衍,昭惠廟奉祀的海神“仁福王”在這裡成為司掌河運及農業生產的神靈,遊燈的日子也由元宵節改為正月初九。拔拔燈民俗流傳百年長盛不衰,正是因為國泰民安、家族興旺這一亙古不變的期盼刻在每一代英都百姓的心中。“拔燈是信仰,更是習慣。”廖榕光說。

以繩系情 南燈永續
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中國“春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安英都拔拔燈”這一綜合性年俗活動光榮地成為子項目之一。“縛燈、起駕、脫殼……每項流程都馬虎不得。”廖榕光表示,從探尋拔拔燈的歷史到申報省、市兩級非遺,再到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義不容辭地調查、發掘、搶救、“復活”,直到這一古老的燈會作為代表性習俗助力春節申報世遺成功。“終於,它走向世界!”86歲的廖榕光感慨萬千。
改革開放以後,洪氏族人經商置業的足跡遍及海內外。但每逢正月初九,許多人仍不遠萬里,回歸故里參加拔拔燈活動。一條條燈繩,化成了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繩上的燈火,扣住的是人們的鄉愁。
第19燈陣裡,身著傳統服飾的英都鎮英東村村民洪連鋒對記者說:“每年參加拔拔燈,就是我們一大家子返鄉的最大動力。”正月初九,儘管開工的喧囂還未消散,洪連鋒的後輩們卻紛紛從甘肅返回英都團聚。今年,洪連鋒全家15人齊齊上陣參與拔拔燈,其中包括他的7個孫子孫女,他們最大的18歲,最小的12歲。“以前的傳統只允許成年男性拔燈,但時代在前進,習俗也在變化,英都人有義務讓拔拔燈更好地傳承下去,小輩們也十分高興能參與這項節慶活動。”
拔拔燈燈首每年一任,由當年結婚的男性青年報名參選。洪連鋒表示,當地的村民們都以能當燈首為榮,預示開年的好運。
英都人對於拔拔燈的熱忱深深吸引著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博士生詹曉悅。談及來到英都實地調研的原因,她說,英都人在這每年一次的年俗活動中共敘親情,並且各自通過不同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護、傳承這項非遺,這裡可以看見“家的意義”。“拔拔燈,拔拔燈,拔去董山宮。”這句耳熟能詳的閩南古語,承載著無數英都人兒時的記憶和對家鄉的思念。“燈龍”年復一年地閃爍,照亮一代又一代的拔燈人與觀燈人。
據悉:燈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群眾性節慶活動,流行於全國各地,在海外華人聚居區也頗為盛行。英都鎮位於泉州南安西部,四面環山,在此封閉的環境中形成了獨特的春節民俗活動。英都春節習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燈會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拔拔燈會是整個年俗活動的高潮。如今海內外的南安鄉親幾乎每年都會踴躍回鄉拔燈、觀燈,拔拔燈會成為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