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的西海固答卷——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脱贫攻坚篇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18-09-14 13:05:13  点击:11579  属于:今日头条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8月26日无人机拍摄)。 

       曾经很长一段时期,“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让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并成为贫困的代名词。

 

  西海固如何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高难度考卷。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唯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海固的人口、土地、环境、经济才能迈入良性循环。

 

  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一个降水量明显增加、“生态长城”日益稳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精神富足不甘落后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随着最后19万多贫困人口的脱贫,这里即将交出一份中国“脱贫奇迹”的西海固答卷。

  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在老马茶馆展示茶艺(8月26日摄)。

 

  聚力攻坚

 

  西海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贫困县区,宁夏现有的23.89万贫困人口中有19.28万人集中于此。

 

  走进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口一片花田花海,硬化村道两边庭院错落,绿树红瓦,近处的休闲小广场周围建有农家茶馆、农家乐,远处翻过一座小山便是村里的牧草试验场和生态养牛场,当地村民、施工人员、外地游客,进进出出、欢声笑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脱贫光荣户”马克俊带领记者来到杨岭村史馆,指着一张张历史照片,声情并茂地讲述杨岭村几十年来如何摆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成为草畜、苗木、养殖产业壮大的美丽村庄故事。

 

  杨岭村的变化,是西海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这里的山川连着中南海,这里的贫困牵动党中央。1982年,中央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扶贫开发计划,西海固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1983年以来,国家投向宁夏的扶贫资金达430余亿元,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大发展,打通了贫困地区“内通外联”通道。目前,固原市5个县区全部由高速公路连接,823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公路,六盘山机场开通的航班越来越多,西海固人走出大山、踏上经济“高速路”不再是梦想。

 

  ——福建省22年来向宁夏伸出援手,仅向固原市就提供资金及实物8.63亿元,115家闽商企业在固原市建厂兴业,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大数据灾备中心、制衣、人造花、供港蔬菜、油用牡丹等一批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带动1.8万名贫困农民就业脱贫。

 

  ——中国铁路总公司、华润、中航油、中国商飞、中国建材等央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发挥各自产业优势“造血”,在原州区帮扶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西吉县援建标准化厂房,在盐池县提供资金支持发展滩羊、援建通用机场,在海原县创造“华润扶贫模式”发展高端肉牛产业,在红寺堡区建设包装材料工厂……

 

  此外,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压力。35年来,宁夏探索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插花移民,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20余万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35万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拔掉穷根。据统计,贫困核心区域固原市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017年底的9.55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500元。

 

  西海固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也不断被激发。“当年红军翻越六盘山播撒的红色基因,鼓舞西海固人不甘于向命运低头,不懈追寻‘何时缚住贫困苍龙’的答案。”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正儒说。

 

  如今,这种精神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强大的能量,西海固人挺起了脊梁、撸起了袖子。一批又一批农民主动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向昔日的“世界级贫困”挥手告别。

 

  56岁的张富德是隆德县张楼村讲习所的讲习员,他十分热衷给村里人讲课“提神”。“原来日子过得不像样,赶上精准扶贫政策好,家里脱了贫。现在我经常在讲习所分享‘种好菜、养好牛、脱贫致富不用愁’的经验。”张富德说。

 

  青年返乡创业带来新风,搅热了贫困农民的心。看到西海固山乡巨变,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红军长征会师地——西吉县将台堡是谢宏义的家乡,原本在浙江开公司的他,回来打造“红军寨”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2.5公里浓缩景观,再现当年红军长征情景,带领当地百姓走上休闲农业+红色旅游之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各种优质要素资源快速向西海固集聚,更加精准发力、攻克难中之难,形成集中精力抓脱贫、齐心协力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村,农户在搬运芹菜(8月8日摄)。

 

  破解水困

 

  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村种植大户火彦红家的100亩西芹碧绿水嫩,外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购,每亩收入过万元。“好菜需好水!今年,断流30多年的葫芦河通水了,用河水浇灌芹菜,可比原来的机井水强多了。”火彦红说。

 

  火彦红念叨的葫芦河是西吉县的“母亲河”。站在河边,水面开阔,清流潺潺,芦苇、香蒲环绕,水鸟竞飞,让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一年前,葫芦河还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沟,淀粉加工厂直排黑臭水,采砂场滥采滥挖,垃圾随处可见……

 

  一切改变归功于当地重新审视水资源、消除水污染的决心。去年,西吉县投入2.52亿元启动葫芦河综合治理工程,填筑防洪堤、疏浚河道、修复植被,拆除河道内78家企业,还两岸14.2万群众一河清水。

  经过综合整治后的宁夏西吉县葫芦河流域,生态向好迎来众多候鸟驻足(8月8日摄)。 

 

  不仅葫芦河,固原市从去年起整合资金32亿元启动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茹河“五河共治”。固原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国栋介绍说,通过探索截污治污、恢复自净、修复生态、涵养水源等创造性治水模式,如今,五河岸边污水处理设施拔地而起,大型人工湿地初具规模,绿化面积大幅提高,水体生态全面恢复。

 

  “五河共治”是固原市治水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干旱地区刷新资源观、追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探索。

 

  固原市地表水资源量仅5.67亿立方米,每年从黄河引水11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体短缺的现状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昔日肆虐的旱魔给西海固人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十年九旱、广种薄收、食不果腹……

 

  如何破解水困,破解世纪干旱难题?是摆在当地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这是2017年9月13日拍摄的宁夏同心县马高庄水库一景(无人机拍摄)。

 

  “西海固治理,水为大政。只有破解水困,才能破解贫困,否则投入再多人力、物力,也会深陷‘卡脖子旱’。”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现在治水方略是南引泾河水、北调黄河水、用好当地水,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同时,通过高效节水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让水循着价值规律流动,把每一滴水用到极致。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及连通工程解决了113.53万人的安全饮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4.5%,圆了老百姓的安全饮水梦。西海固人从此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泾河水,上锁的水窖、驮水的毛驴、难咽的苦咸水都已成为历史。有了自来水,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曾经惜水如油的西海固人有了洗澡的习惯,脸上有了舒展的笑容。

 

  固海扬水、宁夏扶贫扬黄灌溉等工程的实施,给西海固引来了黄河水,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有了黄河水,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红寺堡区种植酿酒葡萄,同心县推广文冠果……

 

  水多了,农民的头脑活了,兴起安格斯肉牛、黑毛驴、万寿菊、中蜂等很多新产业。未来,宁夏将继续扩大引黄规模,通过200多公里管道输送,再为山区增加7000万立方米水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云雾缭绕的宁夏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7日无人机拍摄)。 

 

  绿色发展

 

  8月的一个清晨,俯瞰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依山傍沟、层层叠叠、如链似带,在曙光中腾云驾雾,宛如一枚枚“绿色指纹”印刻在黄土高原。

 

  彭阳县曾是西海固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之一,1983年建县之初提出“生态立县”,顶着“天寒地凉条件差,植树造林搞绿化,瞎子点灯白费蜡”的质疑,几十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为造林整地挖的沟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半。青山葱郁、群岭叠翠,如今的彭阳已走出荒山秃岭的困厄。

 

  18年的退耕还林还草,15年的封山禁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西海固原有重大生态工程基础上,又进一步实施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造林绿化等工程,这里的生态系统开始良性循环,仅固原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8%提升至25.1%,林草覆盖度达73%。

 

  “固原年平均降水量由1982年282.1毫米、2012年449.6毫米,提高到现在504.6毫米,远远高于银川市,气候变湿润了。”固原市气象局局长杜鑫说。

  云雾缭绕的宁夏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7月17日无人机拍摄)。

 

  西海固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但苦于缺乏致富产业,腰包并未鼓起来。固原市在生态重建过程中也彷徨过,在“无工不富”理念影响下,也曾提出走“工业强市”之路,但是当地缺水、生态脆弱,此路不通。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对西海固的重大考验。“原来就生态抓生态,柠条、沙棘、山桃、山杏虽然绿了荒山,但经济效益低。现阶段的生态重建必须高质量,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固原市副市长周文贵说。

 

  格桑花怒放、月季香阵阵,苹果、酥梨压弯了枝,迎客松伸展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六盘山下1000亩“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园俨然成了一座“花果山”。为了寻找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解决经果林品种少、规模小、产值低的问题,今年以来固原市科学试验,建设38个“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试验示范园,在2万亩土地上试种269个品种。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以往没种过的大果榛子、美国红枫、蜜脆苹果、红树莓等长势不错,再进一步观察、筛选,我们有信心发现更多适合高寒地区、经济效益更高的新品种。”固原绿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说。

 

  如今,“四个一”科学试验代替了拍脑袋决策,固原市采取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方式,走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的“绿色+”之路。

 

  新起点,再出发。近期,宁夏回族自治区负责人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说,宁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目标标准不变,补齐发展短板,做强扶贫产业。特别是在西海固,要统筹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激发内生动力,以“绣花”功夫提升脱贫质量,拓宽群众脱贫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色素菊种植基地(8月19日摄)。

(香港华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