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情状,必须新跨越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2-06-30 07:41:15  点击:29472  属于:今日头条
      邱   波

      香港新特首李家超即将就职的前夕,接受了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诸多媒体的采访。李家超一方面肯定“过去25年,香港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巩固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则表示:“未来5年,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要居安思危,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总而言之,新一届特区政府会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多年来累积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肯定过往成绩的同时也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予了正式确认。

      由此令笔者思绪万千并萌生再度着力的冲动。笔者虽从未去过香港,并且至今也听不懂粤语,但对香港的喜爱与着力是有历史记录的。早在1997年7月3日,笔者就在香港文汇报发表《高科技产业可再创香港奇迹》的拙作。如果笔者当时的建议或主张获得采行,从而促香港也诞生与台积电类似的高科技产业群落,其之于大中华的全面进步又将如何?

      规避意识形态是最大错误

      正因为笔者过往就热衷超越想象的“既另类却又独到”的思考,因此,对李家超的“建言献策”自然就容易“另辟捷径”。不是吗,李家超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例分析,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既可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发挥作用,又可使香港受益,机遇无限”,笔者在对此基本立场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打算客观描画诸多实际存在的困难及必须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却又甚为恰当的应对方略之一揽子规划而着力;可以不夸张地说,倘使为香港而着力的一揽子规划取得成功,就必定适用于台湾的最终健康回归!

      那么,香港究竟存在哪些沉疴已久的严重问题呢?众所周知,由于香港是自由港并且背靠内地,以致一直以来均充满生机;所谓“东方明珠”的名号绝不是浪得虚名。回顾从开埠至八十年代初,香港社会虽然凸显商业色彩,却也始终没有失却与政治脉动相互应和的客观记录。且不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爆发的“省港大罢工”已然展现了港人的阶级立场与民族情怀,即便以新中国创建至八十年代初,香港社会也是各种思潮及观点同样异彩纷呈。

      不是吗,一个叫黄秋生的影视明星于八十年代前还是毛泽东思想的信徒,至于有全球影响的李小龙更是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将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毛泽东思想不仅曾在香港有逐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也一度着力于欧美社会。但改开强调的是“一切向钱看”,并竭力规避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上,目前在内地引发激烈挞伐的教科书事件只不过是各类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已。试想,当香港即将回归以及回归后日益与内地融合,香港社会除了商业外已几乎没有任何有益大陆的意识形态色彩了。但问题是:主导者规避意识形态,但并不能拒当阻挡反对者用反向的意识形态来来影响香港社会的世情走向。坦白讲,不论是为二十三条所发动的示威,还是为选举所发动的示威,无疑均凸显,是否规避意识形态并不是一家所能决定;西方国家在任何地域均没有放弃对意识形态的注重与掌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宗旨

      由此催生的提问是:笔者有关历史与现实的意识形态描绘又如何作用于香港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呢?人们知道,港元与美元有联系汇率制,这也是香港运作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必要条件。如果要确保此项业务不受阻碍的正常推展,就无法阻绝美英政治势力介入;既要确保相关业务正常进行却又要防范香港社会不会陷入混乱,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多做着墨。也就是说,如何更有效地赢得港人民心,便是既正常业务又不会让社会混乱的基础条件。

      如何赢得港人民心,当然非常宽泛,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撇开枝节而直达本源,那就是正反两面必须清楚确认;正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面是不能再坚持“少部分人富起来”。毫无疑问,不仅仅是港府需要如此,内地从上到下更须如此。当整个社会又恢复到毛时代所令人怀念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风清气正光景,美英势力又如何能搅局?

一旦由于李家超及整个港府通过着力意识形态的努力而营造出全市一致的情怀,其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不局限于香港本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三十多年来日益“去中国化”的台湾也必定深受触动!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两岸统一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