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裔女性竞选波士顿市长:哈佛毕业的她,正在改写美国的历史(美中报道)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1-10-11 08:41:30  点击:20196  属于:今日头条
香港大中华通讯社讯|  【记者 爱钦】
 

 
      作为在美国长大的二代移民,在父母为他们“指定”的职业道路里,他们的选择性并不多:

      能成为医生、律师这样的金牌职场人当然最好,但父母能提供经验和帮助实在有限;还是工程、技术、金融领域的从业者最保险,高薪、稳定符合父母的心理预期,而且父母还能依托自己的工作经历提供些许帮助。但在众多职业里,子女从政一定是多数一代移民父母不愿孩子选择的。

      无论是父辈们曾被深刻教育“莫谈国事”从而对政治避之不及的惶恐心里,还是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华裔作为少数“弱势”群体几乎没有从政的任何资本和优势,这些都促成父母不希望子女去政治领域“蹚混水”的理由。

      但吴弭(Michelle Wu)却偏向虎山行。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两年任期到期后成功连任至今),她是波士顿第一位华裔女性市议员、第一位担任议长的有色人种女性,也是市议会106年历史上第三位女性议长。
 

 
      去年9月,吴弭宣布参选2021年波士顿市长选举。就在前几天举行的初选中,她击败资深对手排行第一,成功进入于11月举行的第二轮选举。

      这位今年只有36岁的二代移民、华裔女性,是如何在家庭政治资本为0的情况下,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对美国政治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吴弭正在做的是一件多么具有开拓性且艰难性又极高的事。如果此次她竞选成功,将会成为美国东岸首位华裔市长,也将会是波士顿200年来首位经选举产生的女性非白人市长。

      无论是从性别、还是种族角度来说,这都是划时代的成功。而对出生于普通一代移民家庭的女性来说,取得这样的成就尤为难得。

      1983年,吴弭的父母从台湾移民到芝加哥南部——一个以贫穷、危险著称的区域。初到美国,父母二人对英文一窍不通,为了学习语言,吴父翻着一本旧教科书一字一句地学习英语,母亲则是看了无数遍《奥普拉脱口秀》。1985年吴弭出生了,在她之后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出生。

      和所有一代移民一样,父母对孩子们的学业尤为上心。在华人并不多的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吴弭学好中文,双休日全家人开车一小时去上中文课成为家常便饭。而吴弭也一直很争气,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和所有二代移民一样,吴弭也承受着中美双重文化的“夹击”,并在其中努力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米饭、炒菜是华人的家常菜,但吴弭清楚地记得她把这些食物拿到学校时同学们的反应,那种伤害直击心底深处;还有,朋友来家里玩时取笑她父母口音。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这迫使她很早就学会了如何变通,以及如何礼貌而不失尊严地做出回应。

      2003年,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吴弭作为伊利诺伊州的学生代表获得了“美国总统奖学金”,并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演讲;而双重身份的多元与艰辛又磨砺了她的领导力,高三时吴弭当选为“全美高中生联盟”主席。

      就这样吴弭凭着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领导力被哈佛大学录取,学习经济学,来到了波士顿这座城市。从此,她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吴弭除了重视学业外,她会做很多志愿者的工作。比如每个周末她都去中国城给申请公民的老年人上辅导课;一些老年人课后会找她帮忙,请教她过期的电费单找哪个部门处理这样的琐事。吴弭发现,在这个资源丰富的城市里,政府的工作本该提供这些支持,可偏偏却在人们最需要这种帮助的地方存在着巨大的脱节。

      这些经历让她质疑当地的公共服务,为她未来投身政治埋下了种子。但和诸多第二代移民一样,缺乏政治资本的她当时并没有把这颗种子变成一份工作的动力。从哈佛大学毕业后,22岁的吴弭走上了一条安全稳妥的职业道路——她加入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成为一名咨询顾问,收入不错的她还还清了大学时期的学生贷款,成为了一名经济独立的女性。
 

 
      当她在波士顿憧憬着大好前途时,命运和她开了个极大的玩笑。

 

 
      吴弭的父母在她大学期间离婚了,父亲离开了家庭,已经成年的弟弟也离开了家庭,在芝加哥的家里只剩下母亲经营着一家中式茶餐厅,还要带着年仅10岁和16岁的两个女儿生活。

      有一天,正在上班的吴弭接到妹妹的电话,告诉妈妈的精神出现了问题。她急忙赶回家,发现妈妈不吃不睡,还给警察打电话说听到呼救声;要么就是在冰冷的雨天站在外面,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拿着行李箱,等待一个身份不明的司机来接她去参加一个秘密会议,并且还对吴弭说“你不再是我的女儿,我也不是你妈妈”。
 

 
      母亲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无法再承担两个未成年的女儿监护人的工作。年仅23岁的吴弭不得已只能辞去工作并搬回芝加哥照顾“疯母”与年幼的两个妹妹,成为她们的监护人。

      当同龄人正在探索独立生活、专注于他们的事业并广交朋友时,吴弭是大姐、家长、护士、家庭和财务负责人、教师和全职工作者,同时还要兼顾着经营妈妈的茶餐厅以补贴家用。医院、急诊室、学校、保险公司、税务和食品卫生局成为她经常出入的场所,跟精神健康医疗人员沟通,在学校跟老师解释为什么爸妈不能来开家长会成为她日常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大学时期在中国城做志愿者帮那些老人的经历为她投身政治埋下了种子,那么当吴弭亲历了与公共机构打交道后,才更深刻体验到了其中的巨大问题。

      后来,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时她说:“我知道在急诊室待上一整晚,只为一个床位的感觉;我为妹妹争取教育资源,以及为了开一间家庭小生意,在市政府官僚间打转。你需要应对繁文缛节才有机会获得服务;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结构和系统往往不能为说不同语言或有挣扎的人提供服务……这些都驱使我投入公共服务。”

      吴弭希望自己在公共机构能真正做些有用的事情来帮助普通老百姓。

      2009年,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吴弭卖掉了茶餐厅回到波士顿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深造,三年后她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而后去了波士顿市议会实习。这为她投身政治累计了第一笔资本。

 

 
      虽然决心要投身政治致力于公共服务,但在他人看来,一名华裔女性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做出这个决定有些天方夜谭。

      波士顿是一座精英城市,但也是一座高傲的孤岛,优秀的学术氛围和发达的经济让这座城市散发着自己的骄傲。

      不是土生土长的波城人在选举中经常受冷遇,他们的波士顿身份常常遭到质疑,事关谁“能够”和谁“应该”领导这个城市,这样的言辞——通常是针对有色人种的——已经主导了舆论:你是个外国人,你不属于这里,你不算是我们中的一员。
 

 
      为了积累政治资本,2010年吴弭开始在波士顿市政厅的财务及管理局工作,后来又转到法律服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法律专业才能。

      在此期间,她利用以前开茶馆的经验,为波士顿的餐饮业界制定了首部开业指南,以协助当地餐饮业界发展;同时她亦积极在波士顿社区推进餐饮车计划,最后成功在市政厅广场导入了3辆餐饮车;同时她还在波士顿医疗中心为低收入的患者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2013年28岁的吴弭第一次竞选市议员时,她被反复告知,自己很可能会输,因为她太年轻、她不是波士顿出生的、她是亚裔又是女性。在竞选议员初期,她的支持率的确不理想,只有过半的支持。

      但吴弭跑去选民家,一家一家解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承诺,就是靠推出餐饮车计划;“小餐馆允许自带酒”提案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暖心计划”得到了波士顿的确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同时,每次在议会讨论到教育、经济和医疗健康等重要议题时,吴弭都会为亚裔发声,呼吁大家更加关注这个群体;提出自己的政治设想:涉及公共服务的项目一定简化政府的审批流程。当年她为安排上中学的妹妹转学到波士顿,上网查资料查得头昏眼花,找人办事东奔西跑这些经历让她对普通民众的艰辛深有共鸣。

      吴弭的这些经历和承诺确实也得到了波士顿百姓的支持,最终在2016年1月吴弭成功当选为市议员,成为波士顿第一位亚裔女性市议员。

      两届四年任满后,现在的她正在竞选波士顿市长的道路上大刀阔斧拼搏着。
 

 
      通常,大家对东亚女性的看法是:安静、顺从、温柔。

      的确,在吴弭的名字里,父母也寄托了这样的期望,“弭”所代表的意义就是顺服、安定。而且吴弭的外形看上去与我们印象中那种强势、雷厉风行的女政治家、女律师完全不同。

      吴弭看上去内敛、温柔,和自己的丈夫以及两个年幼的儿子相处时,就像普通的中年女性一样,就是一个妻子、一个妈妈,会让人忘了她是一名有着抱负的政治家。

      但就是这位看上去“很东方”的女性,骨子里却充满韧性,努力实现着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业。
 

 
      吴弭不是不明白自己的处境,鲜有亚裔能入选政府职位,且就算入选也未必能成为真正的决策者。这是一名亚裔、也是一名女性很难突破的障碍。但她认为“如果我们的父母是为了更好的机会而移民到美国,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去纠正这个体制的偏差,确保美国坚守她的承诺吗?”

      知难而进,这就是吴弭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