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同心:血脈裡的信仰,時代中的擔當
2025-07-17 16:35:04 浏览量:
10315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這簡單卻深刻的歌詞,道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內核。
昨天(16日),東江縱隊中國香港地區抗日遊擊隊老戰士新聯誼會總會在香港屯門美基工業大廈召開的紀念抗戰勝利座談會,世界華文記者協會主席陳彪,東江縱隊中國香港地區抗日遊擊隊老戰士新聯誼會總會王彬會長、副會長郭志彬,香港宋慶齡基金會主席王玉華、執行主席李軒葆,中華盛世教育基金會會長(執行主席)朱紋緯、世界華文記者協會副秘書長胡結秋等嘉賓圍繞“家”“國”的先後發言,再次讓我們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永恆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今天的召喚。

家國同源:刻在血脈裡的文明密碼
中華文明最獨特之處,在於將"家"與"國"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間信念,中國人始終相信:沒有國家的安定,就沒有小家的幸福;沒有千萬家的和睦,就沒有民族的興盛。
這種智慧,在歷史長河中一次次得到驗證。無論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壯志,還是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抑或是抗戰時期東江縱隊戰士的浴血奮戰,都證明了一個真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家國同行:從歷史到現實的擔當
在近代中國的至暗時刻,正是無數普通人的家國情懷,撐起了民族的脊樑。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錢學森放棄優渥生活回國效力的選擇,以及今天無數科研工作者、抗疫英雄的默默奉獻,都在告訴我們:愛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家國情懷不是過去時,而是進行時。
今天的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科技創新到文化復興,每一個進步的背後,都是億萬家庭的奮鬥與堅守。資料顯示,新時代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持續增強,他們用新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有的通過國潮文化傳遞自信,有的在科技領域突破"卡脖子"難題,有的在國際舞臺講述中國故事。

家國同夢:面向未來的傳承
如何讓家國情懷代代相傳?關鍵在於讓年輕一代真正理解: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
教育應當超越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鮮活的故事、真實的體驗,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國一體"的深刻含義。比如:
在歷史教育中,講述普通人在大時代中的選擇,讓孩子明白英雄並非遙不可及。
在文化傳承中,通過家風家訓、傳統節日,讓"家國"理念自然融入生活。
在社會實踐中,鼓勵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社會調研,培養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家國同心,方能行穩致遠
五千年的文明告訴我們:有國,家才安穩;有家,國才溫暖。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和平發展的今天,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家國情懷的傳承者-----或許是在本職崗位上精益求精,或許是在國際交流中展現中國形象,或許是在家庭教育中培養下一代的擔當。只要我們心懷家國,腳踏實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終將在我們手中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 莫家富